最近看了本书,书名叫做《拐点:站在 AI 颠覆世界的前夜》,作者是万维钢。
本想着看完后,就能掌握一整套 AI 技巧,结果——竟然学了很多道理。这本书讨论了以下话题:
我们该怎么理解这个 AI 大时代的哲学?
AI 的能力边界究竟在哪里?
大模型的智能为什么出乎意料?
我们在 AI 时代下应该怎么办?
我最关注的是最后这个:我们在 AI 时代下应该怎么办?而今天这个笔记,也围绕这个主题展开。
作者给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解释:所谓创造就是想法的连接—— ChatGPT 知道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想法,它当然很擅长做想法的连接。简单来说,创造有三个条件:
有足够多的积累。
面对一个真实的问题。
将积累与问题连接。
同样的道理延伸到职场中,为什么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感觉到「荒芜感」?比如,大脑中只有一个解决方案,而且还是以前的做法。核心的原因就是我们储备的就不多,创新的一切前提,就是有足量的信息能支撑下一次改变。所以:·一个做设计的朋友:每天就要去小红书、花瓣网、Pinterest、Instagram上逛个半小时,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。·一个做商场运营的朋友:有假期就去其他城市旅行,顺带逛逛当地的各个商场,学习他们是怎么策划活动的。·一个做培训的朋友:没事就去听听课,看看别人是怎么讲课的,怎么互动的,以及怎么做学员运营的。——行动:你有积累多少个本专业(行业)的案例库?
要说什么是创造性人才,先说什么不是。书里的观点,「不是」的人有三个特点:
回报的来源是管理者的认可。
高度重视错误。
对教学范围以外(工作范围以外)的东西、和对新事物是不关心的。
简单来说,做事的目的就是唯上。那创造性的人才有什么特点?书里给出的答案是:1.回报不是来自上级的认可,不是因为满足了什么标准,而是来自社会、来自消费者,有时甚至是来自自己的认可。2.他们并不特别在乎自己做错过什么,不太重视短板,他们要的是长板。3.乐于追逐新事物。越新的东西越有可能让他们获得竞争优势。作者认为,这样的人大概不怕被 AI 取代。看到这里的时候,我突然想到以前听一位 HR 朋友分享的一个案例。某人一直按照领导的要求做事,也得到过正反馈,按理说他做得挺不错的;但后来换了领导,新领导觉得他不胜任岗位要求,于是就把他劝走了。为什么?因为以前的领导主要是让他做一些杂活,而新领导需要他做岗位真正需要的东西(做策划)。而他已经习惯了以前的工作习惯,改变不了,于是就自然被淘汰了。书里还有一段话特别扎心:
如果你的技能仅限于一个很狭小的领域,你在工作中本来就是根据别人提的需求做事,你是个工具人,那你在任何时代其实都比较脆弱,在 AI 时代就更危险了。
——行动:积累岗位的专业技能,永远是自己的真正铁饭碗。
作者给出了六个能力:1.调用力。各种自动化工具都是现成的,但是太多了,你得有点学识,才能知道干什么事情最适合调用什么工具。这也是我现在在做的积累,以【场景-工具】作为标题来整理一个个工具,保证解决问题时能快速找到它们。2.批判性思维。既然你要做选择,就得对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有个基本的认识。你得区分哪些是事实,哪些是观点,哪些结论代表当前科学理解,哪些说法根本不值得讨论。3.计算机思维。不是说非得会编程,而是你得善于结构化、逻辑化地去思考。4.艺术和哲学。这会提高你的判断力,让你能提出好的问题。艺术修养尤其能让你善于理解他人,这样你才能知道,比如消费者的需求是什么,乃至于想象出新的需求。5.领导力。不一定非得是对人的领导力,至少是对 AI 的领导力。这包括制定目标、安排工作步骤、设置检验手段等。管理 AI ,也是一门学问。6.传播能力和说服力。你能把一个复杂想法解释清楚吗?你能让他人接受你的观点吗?你能把产品推销出去吗?高端工作很需要这些。其中 AI 领导力很有意思:1.对 AI 的态度,是对助理的态度,要领导它,就要去打磨它。2.一方面,要投喂一些内容,让它知道什么叫好。3.另一方面,要说清楚需求,让它知道什么是成功时的样子。4.不要追求一次到位,领导带下属做事也要来来回回。很多人用 AI 不习惯,就是因为总想着给一个指令,就得到最完美的答案。——行动:把 AI 当助理,而不是老师,不求一次到位,多试几次。
书里提到一个有趣的理论,叫做「拓展-构建理论」。听起来很复杂,解释起来很简单:积极情绪能拓展注意力,构建心理资源。相信这样的情况你我都不陌生:· 充满压力的时候,会把自己封闭起来,只关注眼前的威胁点。· 处于积极情绪的时候,则更容易发现身边各种有意思的事情,注意到平时注意不到的细节。比如旅行的时候,总能有意外收获。· 同时,积极的情绪还会影响周围的人,别人更愿意跟你合作。换成一句俗语就是: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——行动:无论如何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,因为消极情绪会把人拒之门外。
这本书有两页让我拍案叫绝。因为作者用非常浅显的语言,说明了领导力的演变。1.最早的领导力是「英雄主义」。我是这个狼群中最能打的,所以你们都得听我的。2.近代以来出现了「军队式」的领导力。讲究命令的稳定性和可靠性,做事得有章法,不能朝令夕改。3.后来主流管理学倡导「机器式」的领导力。它以目标为核心,讲考核、问责、任人唯贤,提倡比较扁平的组织结构,追求效率最大化。4.新一代管理学倡导的是「价值观和愿景」,希望员工对要做的事达成共识,不但知道做什么,更要知道为什么。5.(作者推崇的)查特拉斯提出的「门槛领导力」就是要充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,特别重视「人格魅力」:你的公司、你的事业,本质上是你人格的放大;你有多大的认知,就能做多大的事。复杂的历程,作者用这几个比喻或容易理解的词解释得清清楚楚。这种能力需要一种强大的思维,那就是把自己当作初学者。记得多年前,一位自媒体前辈提到:有个新人做房地产自媒体,很不自信,就去请教他。他说,这正是你的优势,因为那些专家一上来就是各种「头头是道」的分析,看起来专业,但大众不爱看、也看不懂;但你,说的是人话,还会把专业内容简单化,这就是竞争力。后来这个新人的公众号已经成为了很多房地产行业从业者必看读物。——行动:如果你想把事情说简单,那就假设沟通对象是一个门外汉。
书里讨论了一个很现实的话题:当 AI 已经能解读很多书的时候,人类解读还有存在的必要吗?作者的答案是:你听解读往往不只是想听个内容简介,你还想知道解读人个人的东西。这种主观的东西可以好,也可以坏,但是它能有多坏就能有多好,它有巨大的发挥空间。换句话说,我们喜欢的,除了内容外,还有个人色彩。举个例子,我看过《甄嬛传》《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》,也看过 B 站上很多解说,但这并不影响我继续看另一个人的解说。我喜欢的是这个人是否挖出一些新东西,结合他的人生经历、历史分析带来的新理解。与之类似,这篇文章也是个书籍解读,无论你认不认同,它就是一个有「曹将」色彩的内容,背后是我这 34 年的经历。有色彩,就有价值。——行动:让你的每个出品,都有你的烙印。
在与 AI 的沟通上,作者给出了他的提问大纲:
谁在说
说给谁
在什么场合之下
使用什么风格
要达到什么目的
如果跟 AI 说「公司要开年会,请起草一份讲话稿,通知这个消息」,得到的答案很难符合要求。但如果改成下面这样,效果就不同了:
你是一家出口公司的 CEO,现在公司要组织一场年度大会,起草一份面对管理层的讲话,激励大家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提出新出路、新办法。
我们拆解一下:
谁在说:进出口公司的 CEO
说给谁:面对管理层
在什么场合之下:年度大会
使用什么风格:激励
要达到什么目的:让大家提出新出路、新办法
这背后有两个逻辑:1.AI 懂的东西很多,它什么都会。所以往往不在于它发挥得好不好,而在于你的要求提得好不好。2.你给的要求越多,越具体,它就发挥得越好。——行动:在和 AI 对话时,多提供一些信息,描绘清楚你希望成功时的模样。
回到开头的疑问:我们在 AI 时代下应该怎么办?1.AI 的创新是将信息和答案进行连接,于是我们感受到了创造力。这给我们的启发是:只有积累足够的专业案例(知识),才能有新实践。2.要让自己不成为工具人,就需要做到:回报不是来自上级的认可,不特别在乎自己做错什么,乐于追逐新事物。<span style="margin: 0px; padding: 0px; outline: 0px; max-width: 100%;
本文由作者笔名:admin 于 2024-08-08 21:41:19发表在本站,原创文章,禁止转载,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,不能盲信。
本文链接: https://www.kbyun.fun/wen/20.html